最近的空暇時間通常都拿來看書,趕緊把課業溫習完也是為了能心安理得地看書,哈哈,雖然有時候就算沒溫習完課業還是會先一睹為快當作休息跟舒壓,最近有了好多電影,但覺得書的領域似乎更寧靜些。
之前讀了張愛玲的一些小說,覺得似乎不曾讀到幸福的家庭生活,潔晞說因為她沒幸福過,所以就想說來看看她的傳記,她的一生是真的蠻坎坷的,可能也因此造就了她的個性與處世的態度,更認識張愛玲後覺得我跟她之間有些地方也蠻像的,例如都很孤僻,對於沒興趣的人事物通常是漠然處之、不願多沾染一些,欣然於自己的世界之中,但我想我還需要多一點的踏實與敬業,認真地尋索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的位置與使命,好好看待現在所修習的牙科專業便是其中之一。
這本書我覺得其實還好,有些地方寫得太飄飄然,很吹捧。
其中比較印象深刻的地方,
一是探討張愛玲小說中「女奴」描寫的部分。張愛玲有篇散文叫《有女同車》。她講某次乘車旁聽兩個女人的對話,一個講的是與自家男人嘔氣,另一個講的是自己的兒子。於是,張愛玲由此而感慨:「電車上的女人使我悲愴。女人......女人一輩子講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遠永遠。」張愛玲小說中老老少少的女性全被一隻巨手扼制著,這支巨手來自代代相傳的封建傳統意識,來自女性世世因襲的女性生來是男性附庸的「原罪意識」。她的散文《談女人》一文,充滿了對女性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無奈:「女人當初之所以被征服,成為父系宗法社會的奴隸,是因為體力比不上男子。但是男子的體力也比不上豺狼虎豹,何以竟在物競天擇的過程中不曾為禽獸所屈服呢?可見單怪別人是不行的。」外來的苦難,至少有客觀的原因可得而詛咒,反抗,攻擊,至於個人在情慾主宰之下所招致的禍害,非但失去了泄忿的目標,且更遭到自作自受的譴責。的確,人類最大的悲劇往往是內在的,正如女性最大的悲劇就在於他們自身一樣。」
在《聖經》創世紀中,夏娃首先接受了蛇的引誘,吃了禁果,她受到的懲罰是「你必戀慕你的丈夫,他必管轄你」,哥林多前書亦提到「男人是女人的頭」,潔晞在文學導論的課堂上說基督信仰對女性一向是不平等的,的確是如此,白紙黑字就這麼寫著,沒有絲毫隱晦迴避,但我仍相信這是上帝所訂的美好次序,世界是在次序之下運轉的,白日太陽,夜間月亮,有秩有序,但並不代表太陽就比月亮重要,上帝也是同樣看重深愛男人與女人,在賴牧師的新生命小組聚會中,曾聽某姊妹分享她學習做妻子的過程,學習順服丈夫、遵守上帝設下的次序,雖然一開始很痛苦,但卻漸漸品嘗到其中的甜美,她發現當她尊榮丈夫時,丈夫行事變得更為果斷有魄力、也更有責任感,她生活也變得更為輕省、受丈夫疼惜。
至於女奴的心態,其實我覺得並不是上帝所定的男女次序所造成的,我覺得這是個人價值感的問題,就算在現在女性較獨立的社會中,也有很多人是用物質表面的條件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依然不得自由,在哥林多前書「男人是女人的頭」前一句是「基督是個人的頭」,若能看到自己在上帝眼中寶貴的位份,心靈就不會受世上的罪惡所轄制,不管境遇如何,都看到自己是神國的兒女,便無所謂「奴」了,你以甚麼定義你自己的價值?
第二個比較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張愛玲的婚姻,我覺得她一直都蠻清楚自己在做甚麼的,持著一顆單純的互相欣賞與愛慕而結合,不因愛情而失去自我,不因與胡蘭成婚姻的離異而否定自己(胡蘭成這個爛人!),一直繼續向前走,充實自己,有價值地活著,三十幾歲時遇到年長她很多歲的賴雅也是互相心靈滋潤而結婚,我覺得她在感情這一方面是很成熟的,不躁進,也不會讓一些不重要的因素干擾自己選擇。
大學生活目前是過了兩年多,漸漸學會為自己負責任,不造成別人的困擾,如果可以的話,或許有幸能成為別人的祝福,我想我目前還是很幼稚的,還得繼續踏實的吸收學習,謙卑且戰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