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讓我們更有力量

007我的對話只是自己的獨白

卷一/情慾孤獨

011 每天早上起來翻閱報紙,在所有事件的背後,隱約感覺到有一個孤獨的聲音。...這個匆忙的城市裡有一種長期被忽略、被遺忘,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孤獨。..以另一種角度解讀新聞,不論誰對誰錯,誰是誰非,而是去尋找那一個隱約的聲音。

011我感覺到被觀看者內心的孤獨感,在那樣的時刻,她會跟誰對話?她有可能跟誰對話?她現在在哪裡?她心裡的孤獨是甚麼?

011 當我們隨著新聞媒體喧嘩、對事件中的角色指指點點時,我們不是在聆聽他人的心事,只是習慣不斷地發言。

台灣是愈來愈孤獨的社會

013 那個沉默的年代已不存在,每個人都在表達意見,但在一片call in聲中,我卻感覺到現代人加倍的孤獨感。...每個人都急著講話,每個人都沒把話講完。快速而進步的通訊科技,仍然無法照顧到我們內心裡那個巨大而荒涼的孤獨感。我忽然很想問問那個被打斷的聽眾的電話,我想打給他,聽他把話說完。...到最後,連call in的說話機會都沒有了,直接以選擇的方式:贊成或不贊成,然後在螢幕上,看到兩邊的數字一直跳動一直跳動......

013 人們沒有機會面對自己,只是一再地被刺激,要把心裡的話丟出來,卻無法和自己對談。

人害怕孤獨

014孤獨沒有甚麼不好。孤獨變得不好,是因為你害怕孤獨。

014當你被孤獨感驅使去尋找遠離孤獨的方式時,會處於一種非常可怕的狀態;因為無法和自己相處的人,也很難和別人相處,無法和別人相處會讓你感覺到巨大的虛無感,會讓你告訴自己:「我是孤獨的,我是孤獨的,我必須去打破這種孤獨。」你忘記了,想要快速打破孤獨的動作,正是造成巨大孤獨感的原因。

014不同年齡層所面對的孤獨也不一樣。

014對許多人而言,第一個戀愛的對象就是自己。在暗戀的過程中,開始把自己美好的一面發展出來了。有時候會無緣無故站在綠蔭繁花下,呆呆地看著,開始會想要知道生命是甚麼,開始會把衣服穿得更講究一點,走過暗戀的人面前,希望被注意到。我的意思是說,當你在暗戀一個人時,你的生命種在轉換,從中發展出完美的自我。

015猶如柏拉圖在兩千多年前寫下的寓言:每一個人都是被劈開成兩半的一個不完整的個體,終其一生在尋找另一半,卻不一定能找到,因為被劈開的人太多了...柏拉圖《饗宴》...孤獨是人類的本質

「我」從哪裡來?

016儒家文化是最不願意談孤獨的,所謂五倫...都是在闡述一個生命生下來後,與周邊生命的相對關係

018對青春期的我而言,孤獨是一種渴望,可以讓我與自己對話。

019儒家文化不談隱私,不注重個人的私密性。...一個連私人空間都不允許的文化,當然也不存在孤獨感。

019我要談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獨,而是如何完成孤獨,如何給予孤獨,如何尊重孤獨。

不允許孤獨

019時至今日,若是孤獨感仍然不被大中所了解,弱勢人隱私可以被公開在媒體上,任人指指點點,就表示儒家文化還是無遠弗屆。..歐洲社會裡,很少會看到個人隱私的公開,表示歐洲人對於孤獨、對於隱私的尊重,以及對於公領域與私領域的劃分,已經非常清楚,同時,他們也要求每一個個體必須承擔自己的孤獨。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這個問題,一方面我們不允許別人孤獨,另一方面我們害怕孤獨。

020 1949文革...在任何反右運動中,都不要做第一個發言和最後一個發言的人...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儒家文化,沒有人敢特立獨行,大家都遵守著「中庸之道」...儒家思想歌頌的是一種群體文化...大家要共同遵守一些規則,社群才有其生存的條件...而特立獨行是在破壞群體,就會受到群體的譴責。

020 五四運動..人性決醒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對抗儒家文化、對抗群體。...democracy,源自希臘文,意指即使是代表極少數的一個個體,都受到應有的尊重,這便是民主的基礎

021 魯迅〈離婚〉〈在酒樓上〉〈狂人日記〉

對抗群體文化

023希臘神話普羅米修斯..這是希臘神話中悲劇英雄的原型,但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從來不會覺得一個因為特立獨行而被凌遲致死的人是好人。

023魯迅〈藥〉..一方面是一個希望改變社會的人被斬首示眾;另一方面是愚昧的民眾,拿了個熱饅頭來沾鮮血,回去給他的孩子吃。我相信,五四運動所要對抗的就是這一種存於群體文化中,愚昧到驚人的東西

023魯迅〈狂人日記〉〈藥〉〈孤獨者〉〈酒樓上〉..碰觸傳統社會所壓抑的孤獨感,,,魯迅..一直在出走,因為做為一個社會心靈的思考者,他必須保有長期的孤獨

破碎的孤獨感

024老莊「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不過這個了不起的聲音始終無法成為正統,只成為文人在辭官、失意、遭遇政治挫折而走向山水時,某一種心靈上的瀟灑而已...竹林七賢..

025 武俠小說..當小說中的人物走向高峰絕頂時,其實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孤獨和荒涼。

尋找情慾孤獨的宣洩口

026 青少年時期情慾的轉化是非常精采的過程

028 若連最古典、優雅的《牡丹亭》《西廂記》都是禁書,我們就能窺見在傳統文化中情慾孤獨受到壓抑的嚴重性。

竹林七賢裡的孤獨

028 「嘯」這個字,口字邊再一個嚴肅的「肅」,那是一個孤獨的人走向群山萬豁間,張開口大叫出來的模樣...《世說新語》..那種發自肺腑、令人熱淚盈眶的吶喊,我相信是非常動人的。很多人以為「嘯」是唱歌,其實不然,就像魯迅的集子取名「吶喊」一樣,都是從最大的壓抑中,狂吼出來的聲音。...從心底嘶叫吶喊出的悲憤與傲氣。

029沒有人告訴我們為甚麼阮籍會跑到山林裡大叫?父母師長都不覺得阮即在歷史裡是重要的人物。

特立獨行等於大逆不道

030 要求群體規則的社會,第一個害怕得奇異就是頭髮...大力士參孫...清兵入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031一個成熟的社會應該是鼓勵特立獨行,讓每一種特立獨行都能找到存在的價值,當群體對特立獨行做最大的壓抑時,人性便無法彰顯了。

文化對情慾的壓抑

031我最常講阮籍的四件是,除了登高長嘯、窮途而哭以及在朋友妻子前睡著了,還有一件事,是母親過世時,他不哭...等到賓客散盡,他突然吐血數升...這是他表現憂傷的方式,胎認為母親過世是我自己的事,為甚麼要哭給別人看?

031當中國傳統儒教的群體文化碰到個體(INDIVIDUAL)就產生了竹林七賢,他們是特立獨行的個體,活得如此孤獨,甚至讓旁人覺得悲憫,而要問:「為甚麼要這麼堅持呢?」這個社會上的阮籍愈來愈少,就是因為這句話。我當老師的時候,也曾經對一個特立獨行的學生說:「你幹嘛這樣子?別人都不會。」說完,我突然覺得好害怕。...我不知道這句出於善意和愛的話,對孤獨者有甚麼幫助?或者,反而是傷害了他們,讓他們的孤獨感無法出現。

無法仰天長嘯

 033我自以為是的保護,其實就是在傷害他們的孤獨感,使孤獨感無法完成─我再設法讓他們變得和群體一樣。如阮籍等人都是被逼到絕境時,他們的哭聲才震驚了整個文化,當時如果有人保護他們,他們便無法仰天長嘯。

活出孤獨感

035稽康被押上刑場的罪狀是;「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食傲世,無益於今,有敗於俗」,這個罪狀留在歷史哩,變成所有人的共同罪狀─我們判了一個特立獨行者的死刑。

035向秀〈思舊賦〉...「廣陵散於今絕矣!」...如果活不出孤獨感,如果做不到特立獨行,藝術、美是沒有意義的,不過就是附庸風雅而已。

036生命孤獨的出走,卻整個粉碎在群體文化的八股教條上。

036在一個大一統的文化權威下,個人很快就隱沒在群體中。

036然而,孤獨感的確和死亡脫離不了關係。

生命本質的孤獨

037儒家的群體文化避談死亡一如避談孤獨

038死亡是生命本質的孤獨,無法克服的宿命。...沙特...《牆》..莊子..與死亡對話

037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一個文化如果迴避了死亡,其實是蠻軟弱了。...儒家談死亡非得拉到一個很大的課題上,如「捨生取義」、「殺生成仁」,唯有如此死亡才有意義。

038一個偉大的哲學最後變成一個很荒謬的教條。

孤獨與倫理規範

038忠、孝究竟是甚麼?當我們在談孤獨感時,就必須重新思考這些我們已經很熟悉的倫理規範。

038文化的成熟,來自於多面向的觀察,而不是單向的論斷

038「儒家」早已跳脫哲學的範疇,而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我習慣在校園發現問題時,立刻以系主任的職權去維護學生,這也是「儒家」,為甚麼不讓它成為一個議題,公開討論?

039不自覺地受到群體文化的影響,雪多事情都變成了「想當然耳」,即使事後發現不是如此,也不會有人去回想為甚麼當初會「想當然耳」?

040孤獨感的探討一定要回到自身,因為孤獨感是一種道德意識,非得以檢查自身為起點。群體的道德意識往往會變成對他人的指責,在西方,道德感已經回歸到個體的自我檢視,對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對自己行為的反省才是。

040阮籍母喪事後吐血...他不是沒有道德,而是他不想讓道德情操變成一種表演。當道德變成一種表演,就是做假,就會以各種型態的演出,就會讓最沒有道德的人變成最有道德的人,語言和行為開始分離。

對生命的懷疑

041最好的文學是一本最誠實的自傳...我是要跳回去做一個和稀泥的人,去掩飾跳牆、記過的事件,還是要做阮籍或稽康?

041台灣應該是一個可以有距離的去對抗儒家文化傳統的地方,奈何我們既隔離在外,卻又以儒家正統文化自居,因為我們認為對岸破壞了儒家傳統,所以我們必須去承接...大陸在改革開放後,孤獨感一下子就跑出來了,特立獨行的個人也出現了...好像,台灣要發動在內心深層的孤獨感革命更難了...

台灣引以為傲的「軟實力」,會不會對孤獨感其實也是種束縛?

041家庭、倫理的束縛之巨大,遠超於我們的想像。..在我們的文化中,以「愛」、「關心」或是「孝」之名,其所作的任何決定都是對的,不允許相對的討論、懷疑─而沒有懷疑就無法萌生孤獨感,因為孤獨感就是生命對生命本身採取懷疑的態度。

生命的意義

042生命真的有意義嗎?儒家文化一定強調生命是有意義的,但對存在主義而言..「存在先於本質」,必須先意識到存在的孤獨感,才能找到生命的本質。

043貝克特《等待果陀》..生命就是在荒蕪中度過,神不會來,救世主不會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也沒有來。

043從小到大,我們都以為生命是有意義的,父母、老師等所有的大人都在告訴我們這件事,包括我自己在當了老師之後,都必須傳遞這個訊息,我不能反問學生說:「如果生命沒有意義,值得活嗎?」但我相信,我如果這麼問,我和這個學生的關係就不會是師生,而是朋友,我們會有很多話可以講。

043「生命沒有意義,你還要活嗎?」..卡夫卡《蛻變》..魯迅《狂人日記》...有沒有可能生命的意義就是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你以為找到了反而失去了意義,當你開始尋找時,那個狀態才是意義。

044陳凱歌《黃土地》..他們努力地活著,努力地相信活著是有意義的,或許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生命意義。然而,不管生命的意義為何,如果強把自己的意義家在別人身上,那是非常恐怖的是。我相信,意義一定要自己去尋找。

044剛出世即死的嬰兒,他的生命有意義嗎?...Albert Camus..如果嬰兒立刻死掉,他會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他問的是生命非常底層的問題。

044群體文化不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因為會很痛,你看到所有的報導都是那麼荒謬,是誰惡意為之嗎?不是,所以群體文化無法討論「荒謬」這個問題,而存在主義則把他視為重要的命題。

拋開結局的束縛

044卡謬《異鄉人》..「異鄉人」,其實就是孤獨者的意思。...這部小說在國外會得獎,但若在國內,可能直至今日都無法獲得肯定,因為它的內容為被世俗的標準。

045我們不敢面對,我們甚至覺得知道太多生命的孤獨面,人會變壞。

045對人性的無知才是使人變壞的肇因,因為他不懂得悲憫。

046群體文化中不知不覺的約束,使這些特立獨行的議題無疾而終。

046如果我們用先入為主的善惡觀去要求文學作品藥「文以載道」時,文學就會失去過程的描述,只剩下結局。..先有結局,就不會有思考、推論的過程。

047個體的孤獨性應該表現在感於跳脫大眾的語言、說出懷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結局或結論。...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孤獨者,更多的叛逆者,更多的阮籍和稽康,勇於說出不一樣的話,但要注意的是,這不是結局;如果你認為這是結局,就會以為「他只是在作怪」,當你拋開結局的想法時,才能理解對方是在提出不同的想法。

047logic一詞源於希臘文logos,就是「不同」的意思。..如果只有一面倒的意見,思考變無由產生。我相信,好的文學要提供的就是一種「觸怒」。

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

048孤獨是生命圓滿的開始,沒有與自己相處的經驗,不會懂得和別人相處。

048生命裡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裡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相反地,一個在外面如無頭蒼蠅亂闖的生命,最怕孤獨。

048 在沒有聲音的狀態下,你可以安靜多久?

049速度與深遠似乎是衝突的,當你可以和自己對話,慢慢地儲蓄一種情感、醞釀一種情感時,你便不再孤獨;而當你不能這麼做時,永遠都在孤獨的狀態,你跑得越快,孤獨追得越緊,你將不斷找尋柏拉圖寓言中的另外一半,卻總是覺得不對;即使最後終於找到「對的」另外一半,也失去耐心,匆匆就走了。

049「對的」另外一半需要時間相處,匆匆來去無法辨認出另外一半的真正面目。...交友條件...與自己對話,使這些外在的東西慢慢沉澱,你將會發現,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你的另外一半。因為你會從他們身上找到一部份與生命另外一半相符合的東西,那時候你將更不孤獨,覺得生命更富有、更圓滿。

這句話有點問題,雖然可能部分契合,但若說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你的另外一半也一定只有一個吧?!!不過人是會變、有彈性的拉,這樣的想法也蠻寬闊的。

閱讀《金瓶梅》了解情慾孤獨

050萬歷年本原著《金瓶梅》

050商業一來感官的需求就會增加

050讓自己的情慾壓抑在釋放的臨界點是最過癮的,所以說痛快,痛快,有時候痛與快是連在一起。

051《金瓶梅》「檳榔西施」刺激的都是情慾的底層,無法紓解內心的孤獨感,實際上孤獨感的紓解必須透過更高層次的轉化..看武俠小說來轉化情慾孤獨。

 從小說談孤獨

 051我蠻驚訝的,可是我不能表現出來,一旦我表現出經牙,他們便不會再說。我只能傾聽,做一個安靜的聽者。

 052這就是孤獨感的一個特質─旁人無法了解,只有自己知道,而因為我們不了解,就會刻意將它隔離,於是整個社會的孤獨感因此而破碎。

 053〈熱死鸚鵡〉...人有一部份是人,一部份可能是鸚鵡,一部份的語言是有思維的、有內容的,另一部份的語言則只是發音。

 054在認知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沾帶著兩種情緒,一個是絕對的客觀與冷靜,一個是不可解的與身體的糾纏。

 孤獨並非寂寞

 055孤獨和寂寞不一樣。寂寞會發慌,孤獨則是飽滿的,是莊子說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是確定生命與宇宙間的對話,已經達到了最完美的狀態。這個「獨」,李白也用過,在〈月下獨酌〉哩,他說:「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這是一種很自豪的孤獨,他不需要有人陪他喝酒,唯有孤獨才是圓滿的。又好比你面對汪洋大海或是登山到了頂峰,會產生一種「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的感覺,沒有任何事物會打擾,那是一種很圓滿的狀態。所以我說孤獨是一種福氣,怕孤獨的人就會寂寞,愈是不想處於孤獨的狀態,愈是去碰觸人然後放棄,反而會錯失兩千年來你尋尋覓覓的另一半。有時候我會站在忠孝東路邊,看著人來人往,覺得城市比沙漠還要荒涼,每個人都靠得那麼近,但完全不知彼此的心事,與孤獨處在一種完全對立的位置,那是寂寞。

 卷二/語言孤獨

 059 或許你也有過這種難以言喻的經歷,在高潮過後,感覺到巨大的空虛,一剎那間所有的期待和恐懼都消失了,如同死亡─前面提過,情慾孤獨的本質和死亡意識相似,在這個時候,你會發現緊緊擁抱的一方,完全無法與你溝通,你是一個全然孤獨的個體。

好像蠻恐怖的

060寫小說時,我不會想讀小說或文學作品,反而會亂翻一些奇怪的書籍,..從書中發現一些東西,使其與作品產生一種有趣的連結。

天馬行空的世界

060 舌頭不完全是語言的功能。

061這事寫小說最大的樂趣,創作者可以莫須有之名,去組合人類尚且無法探討的新領域。..因為不是主流文化,所以創作者可以用非主流的方式去談生命裡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而不受主流文化的監視與局限呈現一個天馬行空、無法歸類的世界

每個人都再說,卻沒有人在聽

062當我們在學習不同的語言時,就會發現自己原來所使用的舌頭發音方式是有缺陷的

064共同的語言是誤會的開始。

064使用同一種語言為甚麼還是因為「聽不懂」而產生誤會?很多時候是因為「不想聽」。當你預設立場對方一定會這麼說的時候,你可能一開始就決定不聽了。

064這是一種語言的無奈吧!好像自己變成在荒野上一個喃喃自語的怪物。

謹言慎行的民族

065〈舌頭考〉

066我們會發現學術界裡有一些外在的規矩,如同語言一般,流於一種形式,他不是檢定你的創意性、論證的正確性,而是一些外在架構。內在的本質完全被遺忘。

066儒家文化..也不鼓勵人們在語言上做精細修飾,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影響了整個民族,變成說話時少有表情、語言也比較木訥。不能隨便講話最後就變成了不講話。

067語言和文化習慣有很大的關連,..希臘文化修辭學、邏輯學在西方,語言訓練從小開始

067東西方對於語言的訓練,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這是一個人如何去處理自己語言的問題。

忽視語言的儒家

067公孫龍、惠施的「名家」學派..邏輯學..「白馬非馬」..語言學。..如果現在有個人指著一匹白色的馬告訴你:「這不是馬」你會覺得不耐煩,那麼你就是很儒家。「白馬非馬」探討的是辭類的問題,在希臘文化裡有嚴格的分別,然而在中國就變成了「巧言令色」。

068「子非於,安知魚之樂」..邏輯辯證,在儒家道統眼裡完全排斥、毫無意義的對話。..如果名家能夠壯大的話,或能彌補儒家文化對語言的忽視。

069儒家文化不講究語言的精準性,基本上儒家的語言是接近詩的語言,是一種心靈上的感悟,把語言簡化到一個非常單純的狀態。

語言的侷限性

069 人類的語言文字可以有兩種極端的發展,一端的發展成為「詩」,另一端就是發展為法律條文。..現在國際法、公約等通用的語文是法文,因為法文在辭類的界定上是全世界最嚴格的語言。而中國語文則是最不精確的、最模糊的,但它非常美。,美常常是不準確,準確往往不美。

069《論語》父親偷羊,兒子告官...孔子相當不以為然,他認為連兒子都會告爸爸的社會,已經不是他所嚮往的。它重視的是甚麼?還是倫理和道德。法律一直在做的就是語言的防範,防範到最後就沒有多餘的可能性,可以容納人性裡最迷人的東西以及孔子主張的仁義道德。

071我覺得很矛盾,到底語言應該像希臘語、像法文一樣精準,或者在潛意識裡我其實是得到一種顛覆準確性語言的快樂

071準確的語言本身是一種弔詭,我們用各種方法使語言愈來愈準確,語言就喪失了應有的彈性。

071文學作品本來就在顛覆語言的各種可能性,你覺得「應該是這個樣子」就篇不是「那個樣子」。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071語言不是因為思想而生的嗎?我們應該顛覆的是語言還是思想?

071今天我們的語言已經流利到忘了背後有思想。我在公共場合看到有人稽哩瓜拉地說話,嘴巴一直動,我相信它的語言背後可以沒有思想..淪為一種語言的慣性。

072使語言保持在「活水」的狀態,語言便不會僵死。

072模式化之後,語言和思想分離了,只剩下聲音,而這些聲音無法在生命中產生意義

六祖惠能顛覆語言

073我們需要顛覆,使語言不僵化、不死亡使它「破」,然後才能重新整理,產生新的意義

074宋,公案文學如何讓語言回到生活、回到更樸實的白話。

074五祖弘忍傳六祖惠能的故事是對語言最精采的顛覆..超脫語言文字而能真正悟道的人

何謂語言孤獨?

076語言孤獨系產生於一個沒有絲毫顛覆可能性的正統文化下,而這個正統文化必然僵死,一個有入有出的文化結構,才能讓語言有思辨的能力抱持著一種懷疑的態度,使能回到自身去思考語言是甚麼?

藉著語言打破孤獨感

078語言究竟要達到甚麼樣的精準度,才能夠真正傳達我們的思想、情感?

079有時候,你其實不是想問甚麼,而是要打破一種孤獨感或是冷漠。

079像這樣不是很有意義的語言,實際上充滿了我們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079《水滸傳》「烏龍院」(用較殘酷的方式,告訴我們:不如拿掉吧)、小津安二郎《早安》(讓你覺得無限溫暖,實際上它甚麼都沒講)..無意義的語言

080這些禮語敬語建立了一個不可知的人際網路,既不親,也不疏,而是在親疏之間的禮節。但這種感覺蠻孤獨的。我們希望用語言拉近彼此的距離,卻又怕褻瀆,如果不夠親近,又會疏遠,於是我們的語言變得很尷尬「孤獨的溫暖」日復一日重複著這些敬語、禮數,可是永遠不會交換內心的心事。

080我稱它為「無意義語言」,是因為拿掉這些語言,並不會改變說話的內容,但是拿掉這些語言後,生命到底會發生甚麼樣的變化?我不知道

081我們常常會覺得文學應該世界語言和文字去傳達作者的意思、理想、人生觀。是,的確是,但絕不是簡單的平舖直述而已。

倚賴變成障礙

081看一本小說,不要看他寫了甚麼,要看他沒有寫甚麼。

081我相信人最深最深的心事,在語言裡面是羞於見人的,所以它都是偽裝過的,隨著時間、空間、環境、角色而改變。語言本身沒有絕對的意義,它必須放到一個環境裡去解讀,而所有對語言的依賴,最後都會變成語言的障礙。

玩起語言遊戲

086〈舌頭考〉呂湘玩語言遊戲、周文王遭幽禁寫〈周易〉、司馬遷受宮刑寫〈史記〉..生命會因為所受到的局限擠壓出無法想像的潛能

聲音表情都是假的

087經歷過文革那一帶的大陸學者,他們所擁有的不只是學問,而是學問加上人生的歷練,糾結成一種非常動人的東西。

感覺的轉換

088 海倫凱勒評論《命運交響曲》聽覺不一定是聽覺,也可以變成觸覺聲音的質感

語言與情緒的關係

090 當我們用超出對化的角度去觀察語言,語言就會變成最驚人的人類行為學。

093母語..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父親是很低的夕陽了」

溝通的開端

093最好的文學就是在語言的準確度禮製造語言的曖昧。

097當語言不具有溝通性時,語言才有溝通的可能。就像孤獨是不孤獨的開始。..當語言具有有不可溝通性的時候,也就是語言不再已習慣的模式出現而是一個聲音,承載著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思想的時候,才是語言的本質。

卷三/革命孤獨

099革命者迷戀自己年輕時候的潔癖,而且深信不疑,

101一九柳八年巴黎發生過一次學生運動,稱為「五月革命」...六八年變成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六八年以前是一個保守的、傳統的法國,六八年之後則是一個革新的、前衛的、可以容納各種看法的法國。

巴黎學運的衝擊

102有些年輕老師或高年級的學長,會在學生發動罷課時,帶領同學坐在公園或是校園裡,一起探討罷課的原因,討論當前的政治制度、措施,每個人都會表達自己的意見。

102如果所謂民主來自每一個個人對於所處的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的個人意見,那他應不應該有權利或資格表達他的意見?

103然而,我還是隱約感覺到身邊有一些事情正在發生。

巨大的心靈震撼

104陳映真:「文學不應該那麼自私,文學應該關心更多人的生活,有向社會的邊緣,去抨擊不正義、不公理的事情。」

105革命在巴黎的街道上變成了詩句,聶魯達的詩不只是詩,而是迴盪在街頭上的歌聲。...它不只是詩句,是革命的語言,會帶給你一種巨大的心靈上的衝擊和震撼,讓你覺得可以放棄一切溫馨的、甜美的、幸福的生活,出走到一個會使自己分崩離析的世界。

革命是一種青春儀式

106 如果你二十五歲時不是共產黨員,你一輩子不會有希望;如果你二十五歲以後還是共產黨員,你這一輩子也不會有甚麼希望。

106唯獨年輕人會相信烏托邦,而尋找烏托邦的激情是驚人的。

托爾斯泰與克魯泡特金

108托爾斯泰...革命是對自己的革命,它所要顛覆的不是外在的體制或階級,而是顛覆內在的道德不安感。

108克魯泡特金《麵包與自由》《一個反叛者的話》...每次看完《一個反叛者的話》...我的眼前就會出現非常清楚的革命者的孤獨感。

贏了政權卻輸了詩與美

110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屈原(「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荊軻(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一個革命者孤獨的出走,而他們全成了美學的偶像。...我們可以說,司馬遷是以《史記》對抗權力,取得權力的人,就失去美學的位置。這部書至今仍然有其地位和影響力,未必是在歷史上,更可能是因為一個人的性情和內在的堅持。

111《史記》中所有動人的場景,都跟孤獨有關

革命者等於失敗者?

113 一個社會哩,當人性的面向是豐富的時候,不會以現世的輸贏作為偶像選取的依據。就像《史記》哩,動人的都是現世裡的失敗者,項羽失敗了,屈原失敗了,荊軻失敗了,可是他們的失敗驚天動地。

113卓文君→我們提到革命的孤獨都會聯想到政治,但真正困難的革命往往是道德的革命、禮教的革命。...我們看到男性的革命者總會以決絕的姿態出走,情緒非常悲壯,得到許多人的認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壯烈的氣氛,卻是加倍困難,因為綑綁在女性身上的枷鎖遠多於男性,當她要顛覆所有的禮教、道德加諸在她身上的束縛十,是一場偉大卻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我認為卓文君對她自己的選擇清清楚楚,這就是一個革命者,而革命者不管承擔的是政治的壓力、道德的壓力,都無怨無悔。

116為甚麼革命者都是失敗者?因為成功的人走向現世和權力,在現世和權力中,他無法再保有夢想。

116在權力當中,人不見得完全沒有夢想,但他的夢想必須收斂,講得好聽一點,就是「務實」,講得難聽一點就是沒有夢想了,也不再是詩人了,更不會在高聲歌頌聶達魯的詩。

完成美學的詩需要孤獨感,可是現世的繁華難以保持孤獨感。所以我說「革命者」是現世的失敗者,因為他們沒有成功而保全了革命的孤獨。

自己無法控制的狀態

117汪精衛 (「引刀成一快,不復少年頭」→現實政治)vs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有時候生命有「後來」反而是更大的難堪

118青春的美在於你決定除了青春之外,沒有任何東西了,也不管以後是不是繼續活著,是一種孤注一擲的揮霍。

118秋瑾的照片→那是一種把生命活出極致的美

活出自我的秋瑾

119同盟會是一個非法組織,加入者都抱著被殺頭的準備,唯有充滿夢想的人才會參加,也唯有年輕才不會在意殺不殺頭

120千金不惜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勸珍重,灑去猶能換碧濤

122在革命裡糾纏的情感非常迷人,非小兒女的私情可以比擬,他們是各自以「一腔熱血勸珍重」的方式,走向詩的最顛峰

123秋瑾是一個文學上、戲劇上尚且無法全面說出其影響力的女性...因為她的生命活出了驚人的自我。

生命最後的荒涼

 123 魯迅《藥》《淡淡的血痕中》

 124 一九一七俄羅斯列寧革命,瑪雅可夫斯基、葉賽寧...在革命成功後,這兩個人相繼自殺了。...這些人的詩句多年來感動著每一個人,而他們的生命卻多走向了絕對的孤獨。何謂絕對的孤獨?就是當他走上刑場時,他感覺自己與天地之一切都沒有關連了。

一旦革命成功,便不可能再是詩

127革命者本身包含著夢想的完成,但是在現實中,一旦革命成功,夢想不能再是夢想,落實在制度的改革,以及所瑣碎碎大大小小的行政事務上,他便不可能再是詩。

127你的生命裡有沒有甚麼不切實際的夢想?沒錯,就是不切實際,因為青春如果太切合實際,就不配叫做青春了。

因為青春本來就是一個巨大的夢想的嘉年華。

129為甚麼十幾年來沒有學運了?是社會都改革了嗎?還是所有的夢想都不再激情? 

現在剛好正在太陽花學運呢

夢醒時分

130 我年輕的時候相信他,現在的我則相信這個社會一定會有階級,一定會有窮人與富人。

也就是說,當你有一天說出:「哪一個社會沒有乞丐?」時,就表示你已經不再年輕了。

然而,即使你已過了夢想的年歲,蔫情時候的潔癖仍然會跟著你,在某一剎那中出現時,還是會讓你寢食難安,讓你想問:「是不是已經老了?是不是已經放棄當年的那些夢想?」

如果說年輕時的夢想是百分之百,過了二十五歲以後會開始磨損,也許只剩下百分之八十、七十、五時或是更少,但是孤獨感仍在。即使都不跟別人談了,仍是內心最深最深的心事。

革命者的自覺

133蔣勳《安那其的頭髮》

134大部分的學運領袖可能三十出頭歲就變成政府重要的官員,他們沒有時間繼續保有革命者的孤獨,去醞釀對其社會理想進行思辨的習慣。..他們一下子從受壓迫者變成執政者,沒有辦法繼續發展革命者的孤獨感。

135如果革命者不是因為充分認識自己而產生的自覺,革命會變得非常危險。

佛學與革命的糾結

136譚嗣同

136瞿秋白《餓鄉紀程》《多餘的話》→能看到瞿秋白從堅定的信仰道信仰的幻滅,竟有這麼大的落差...他們都是矛盾人性的組合

如果還有文學

140我不在意政黨政治,我在意的是在家庭、在學校、在社會、在政治中,那個克魯泡特金自稱的「反叛者」腳色,還在不在?

難道學運到此為止?

142 革命更大的意義:如克魯泡特金所說的「反叛者」,是對自我生活保持一種不滿足的狀態進而背叛,並維持背叛於一個絕對的高度。

142革命會被篡奪,革命會被偽裝,革命會被玩弄於股掌之中,所以對真正的革命者是更大的考驗:要在麼樣的環境裡去保有革命的薪火相傳,才能把孤獨心念傳遞?

 142我真的覺得革命並不理性,是一種激情。而古今中外的革命者,都是詩人,他們用血淚寫詩,他們用生命寫詩,他們所留下的不只是文字語言的美好,更多是生命華貴的形式。

143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在國會議堂中發言,我就會想起他們曾經擁有過的光采,想起他們談起理想時熱淚盈眶的表情......我只能說,是不是有一個生命在他們心裡消失了?在短短幾年之中,他們忘了自己曾經相信過的那個巨大的夢。

我相信,現實的政治其實是夢想的終結者,如果現實的政治能保有一點點夢想,將是非常非常可貴。

卷四/暴力孤獨

147以「暴力美學」作為暴力孤獨的切入點

147WW2後,五、六十年代之間,英國畫家弗朗西斯‧培根..畫面上有一種侵略性的,或者是殘酷性的力量,這個力量很大,觀賞者並不清楚裡面所要傳達的真正意涵,卻可以從畫面中得到一種紓解、釋放,感覺到快樂,這就是「暴力」和「美學」的結合。

147 暴力美學使Aesthetics(美學)這個字,不只表達意象的美,還包含著人性不同向度的試驗。如果暴力是人性的一部份,那麼在美學哩,如何被傳遞?如何被思考?如何被觀察?如何被表現?這些都變成重要的議題。

147 1920年代左右,德國表現主義的畫家..爆炸性的筆觸..非常強烈的,使視覺感到不安的焦慮性色彩

潛藏的暴力本性

148我發現我在畫畫時,並不完全是怡情養性,我像是在尋找自己,揭發自己內在的衝突

148法國野獸派(馬諦斯)→衝擊性的色彩,巨大的筆觸好像是要吶喊出一個最底層、快樂的嚮往

148 1960年代法國「殘酷劇場」創辦人Antonin Artaud、Pina Bausch

149 應該是有一種奇怪的暴力美學潛藏在我們身體裡面,只是大家不敢去揭發,並且讓它隨著成長慢慢視之不見了。

149看高空彈跳、賽車..→去看自己在安全的狀態中,讓他人代表著你,置身於生命最巨大的危險中...借助觀賞他者的冒險,發洩自己生命潛意識裡的暴力傾向

150我們現在稱為「暴力」,但在部落時代卻隱含人類生存最早的價值,和高貴的情操..那麼當領袖進入文質彬彬、有教養的時代,這個潛藏的暴力本性到哪裡去了?

人類內在的黑暗

151暴力美學其實隱藏了一個有趣的角色轉換問題。...我們可以把暴力分為兩種:一種是合法暴力,一種是非法暴力...七零年代的電影導演Francis Ford Coppola的作品《Apocalypse Now》,改編自Joseph Conrad的原著小說《Heart of Darkness》

152暴君Nero..我覺得他是一個藝術家個性的帝王..他最後的一件作品是放火燒羅馬城,在歷史上,他被當成一個暴君,一個瘋狂的皇帝,但是他在暴力和美學之間,投下了一個非常曖昧的點:如果你有權力,你會不會焚燒一座城市?這個問題是一個人性的挑戰。我相信在我們的文化中,尤其是知識份子,始終不敢赤裸裸地去談暴力的本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這個部分變成最大的禁忌,但這並不表示我們對暴力美學不曾有過嚮往。

暴力轉化成美學

153幫派...這種情操是在政治的爾虞我詐裡找不到的。這種暴力你如何看待?

153陝西作家賈平凹《懷念狼》...野蠻到底是甚麼?如果暴力是一種野蠻,我們的矛盾即在於,人一旦沒有了野蠻和暴力...反而開始失去生存的力量。文明和原始,進步和野蠻可能同事並存嗎?如何保有暴力,而把暴力轉化成美學,我相信是暴力孤獨者一個重要的過程。

滿足暴力的慾望

155性與暴力:電影兩葛分級的標準、人類跨入文明的兩大禁忌,也是人類「想要又不敢要」的東西

155這樣的暴力到底滿足了甚麼?

157 性會變成偷窺,暴力也會變成偷窺,電影是我們溝窺暴力的管道。但是,偷窺只會讓我們碰觸到一點點內在不為人知的邊緣,還沒有到核心。二十世紀之後,人們可以坦然地去面對暴力美學這個議題,才漸漸觸到了核心,當暴力被提升為美學的層次後,反而是最不危險的狀態-不論是性或暴力,在被壓抑時才是最危險的;公開討論能提供一個轉化的可能,使暴力變成賽車、摔角或是巴黎街頭給青少年的遊戲場,在這個空間裡,暴力合法化了。

157在玻斯灣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英雄,回到美國繼續殺人時,他變成了暴徒、恐怖份子。是殺人不合法,還是殺美國人不合法?牽涉到的是暴力的本質。

合法與非法的暴力

157 當暴力有特定對象時,比較容易探討其動機,反之,暴力的本質是為了暴力而暴力。

158俠→合法暴力和非法暴利的微妙關係

對人性的顛覆

159《教父》

159被劃分在一個合法暴力機構哩,去抵制非法的暴力

160 卡謬《正義之士》...到底殺手是婦人之仁還是革命本質上的一個暴力再認知...人常常現在兩難之間,就會想以黑白分明的邏輯,將問題簡化:十惡不赦的人就該死!然而,所有的文學家、哲學家,他們的思維都是從這些十惡不赦的人身上去發展,不然文學與哲學都失去意義。

160 從法律、從受難者家屬的角度來看,他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若是從暴力孤獨的角度來看,他所表現出來的暴力本質,正是對人性的顛覆。

161人性裡還掩蓋了多少我們不自知又不敢去想的狀態

潛意識裡的暴力美學

162《史記‧刺客列傳》

162七零年代,香港導演張徹

163 水滸傳...我們在閱讀時,會用自己的道德意識去過濾那種看到馴獸師把頭放在獅子嘴巴裡的快感─我用「快感」這兩個字,也許大家不會承認,可是當我們看到武松殺潘金蓮時,會覺得「過癮」、「淫婦下場就該如此」,不就是一種快感嗎?

163只有非法暴力才會殘忍嗎?

163 暴力會因為被掩蓋而消失嗎?我不認為。

164凌遲處死、眾人圍觀

164當暴力被道德合法化後,激發出每個人內心裡的暴力意識,反而是最讓恐懼的

受虐傾向者跟暴力美學又有甚麼關係

165 魯迅《狂人日記》

暴力不是單純的動作

165 克里斯朵夫‧奇士勞斯基《十戒》..不可殺人...我們會覺得這個司機很無辜,他不是壓死妹妹的司機呀!但暴力本來就不是有對象性的,當潛在的某一個對生命憤怒的東西一下無法遏止時,就會爆發出來。...整個拍攝過程讓你看到一個合理的謀殺竟比非法暴力更恐怖...棋士勞斯基所要揭露的是所有合理法律背後,與暴力有關的東西

158暴力往往不是一個單純的動作,暴力本質呈現的是人性複雜的思考。

文明社會裡的暴力

167 蘭嶼為核廢料抗爭、美國經由聯合國決議而出冰→多數暴力..在文明的社會哩,暴力看起來不像是暴力,卻又去確實實地使人受害...暴力在邁入文明社會後轉化型態,找到合理的位置..不論在法律上如何為自己辯護,暴力還是暴力,你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暴力...可是我不是原住民,我不容易察覺到自己正在施予一種暴力─當你強勢到某一個程度時,你不會意識到強勢到了某個程度,不管是階級、國家、或是族群,本身就會構成暴力。但要產生這些自覺,並不是那麼容易。...如果有一天這個族群發展出一個巨大的暴力,是不是也能這樣對我們?

169暴力有兩種:一種是一看即知的暴力,另一種是看不出來的暴力。

強勢與弱勢文化

169經由教育、文化、媒體,不斷去壓抑另外一個人或一個族群,就是暴力。

171 白種人&印地安人

171 原本應該在山野裡奔跑的豹,而今被柵欄圍住,所有野性的東西都無法發展。這裡面牽涉到的暴力本質是對生命的征服,在文明世界裡面變成荒謬了,就像最後一匹被列為環保動物的狼,對著大地哭嚎的那種荒涼性,最後喪失的是人類高貴的品質,接著反暴力的型態一起消失了。...那匹最後走向曠野孤獨的狼,就是人類最後的高貴品質,那種不被環保、不被豢養、不被馴服的孤獨─郎馴服了就是狗,都變成狗以後,只有寵物,自我的征服和自我的挑戰性不存在生命裡面。

婦人明月的手指

172暴力是相互的

172對孩子而言,遊戲比正規教育影響力更大,為甚麼我們又要暴力成為禁忌,卻又要在遊戲裡面去完成?...社會所謂暴力跟兒童玩具之間的連結,恐怕都不是我們平常會特別想到的問題

173大學生,讀很多理論的書,但現實生活經驗很少的人...大學生總是會有一些很合理又很荒謬的想法,不只是大學生,應該是指讀書人、知識份子,會在事件發生時有一些有趣的反應..這個大學生自己在那邊想著,有很好的思辨,但不要忘了,婦人明月正在一旁滴血

177 受難者在敘述事件時,會各說各話,從每個人的敘述中無法拼湊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新聞中,人性昭然若揭,反倒成為一些有趣的題材

179當我們失去一樣很重要的東西,心痛到一個程度讓你覺得魂牽夢縈時,他已經變成另外一種存在的狀態。失去的東西反而ㄝ變成更實際的存在,因為你太珍惜她、太需要它的存在。

甚麼叫存在?若眼前的人事物對我們的心無法激起任何波瀾,對我們來說他們存不存在?莊周夢蝶對「存在」這個概念也提供了很新穎的視角,突然想以「存在」為主題報告The Dead

180 我看到這則新聞時,覺得台灣已經變得很奇怪了,人們好像不知道甚麼是悲憫?有時候悲憫是一種煽動,為了一個不相關的領袖死亡,可以哭的一蹋糊塗,但對於眼前的人的死亡卻沒有甚麼感覺。

 180有時候荒謬得到合理化之後,就無法檢查其荒謬...absurd這個字,在西方存在主義裡經常被提出來,也就是所謂的荒謬,一位人的行為經常無法統一,荒謬指的就是這個時候的行為與下一分鐘的行為無法連接的關係

181卡謬《異鄉人》...存在鮮魚本質,不應該先對人的本質下定論之後,再去蒐羅存在的狀態,存在的本身應該是觀察的起電,即使荒謬,都應該去觀察,而不能將其排斥除外。人性本來就有荒謬性,人性荒謬現實的兩極性描寫,大概是訓練自己觀察事物的方式。

183很多暴力是來自社會大眾的「眾口鑠金」,這句成語說,當每一張嘴巴都講同樣一句話,其力量足以把金子融化,力量如此之大!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曾經參與其中。

或許我們昨天租下那層房,五人合意,只剩一人猶豫,我們望向他、對他說的話,其實就是一種暴力,多數暴力、友誼暴力...

183我們經常用不同的暴力形式待人,打罵是最容易發現的暴力,但有時候我們對人的嘲諷是暴力、對人的冷漠是暴力,有時候...母親對孩子的愛也是暴力...張愛玲《金鎖記》...暴力是很難檢查的,因為暴力的形式會偽裝成另一種情感...愛和暴力是兩種極端,卻可能同時出現,唯有認知這點,暴力美學才有可能觸碰到更根本的問題。

冷肅的黑色笑話

184寫小說有時候真的是在玩,玩一種很詭異的場景...讀黑色小說,當你愈保持一種絕對旁觀的狀況時,它的黑色恐怖性就愈高。

185所有創作者和作品之間一定會保有疏離的關係,就是不在情境之中,也就是西方常講的alienation,一旦陶醉,就很難寫得好。

易地而處的暴力觀

Stanley‧ Kubrick《發條桔子》...呈現社會低階層年輕人,對某一種中產階級文化想要掠奪的慾望,與暴力本質的心結。...陳進興..他成長的背景...全部都是廢河道...在這個生長環境裡,所有的征服性和動物性一直在被刺激著,有一天當他發現自己與另一個輝煌繁華的世界之間的落差,他的暴力本質就會表現出來...美國&阿富汗..人與人的落差太大時,暴力就會出現...當你到阿富汗、阿拉伯、土耳其旅行時,他們會告訴你:世界上只有一個恐怖份子,那就是美國。這是你在台灣聽不到的聲音

188武器最精良的國家是美國,可是接受武裝檢查的卻是伊拉克;這裡我們可以看到暴力要是取得合法性,會變成更大的暴力,甚至可以得到法律的支持,所以黑道一定會去選立法委員,而他可能進一步演變成革命孤獨裡所談到的招安不招安,以及是不是繼續扮演背叛者角色的問題。

六種暴力互相聯繫

189寵妃在皇帝死後成《人彘》、明朝虐殺知識份子、騎木驢...我後來會讀藝術史,就是因為我讀這些歷史實在是讀怕了...這種懲罰到底滿足了誰?所有合法的暴力都假藉著懲罰出現...當你想要懲罰別人時,你一定要想到,你是不是在滿足自己的暴力慾望?

190究竟人性的本質裡潛藏了多少暴力?..文革紅衛兵...那個人...忘了自己的暴力本質。所以我會覺得害怕,如果我活在那個年代,我會不會也去做那些事情?當暴力本質在無知的狀況下去揭發,也許我才有機會逃離暴力,否則我不知道他何時會爆發出來?

190如果我們希望回到紹會去觀察各種暴力型態時,能有更冷靜的省思能力,就必須深入去探討。我一直覺得儒家文化對暴力的探討太少

190革命者悲天憫人的革命思想,會不會也成為一種暴力?...卡謬《正義之士》...那個謀刺的人在炸死暴君的那一剎那所思考的問題:「我究竟是暴力還是革命?」此時他的思辨變得複雜,而有更多機會去檢視行為的狀態。

191人性對「惡」有充足的了解,才能有「善」的發揚,所以我一直覺得很遺憾,荀子的性惡論沒有繼續發展,使得孟子的性善論就像小說裡的大學生,變得不切實際。我們一定要知道,性善論和性惡論單獨存在時都沒有意義,必須讓兩者互動,引導到思辨、思維,才能對人性有更深層、更高層次的探討。

 卷五/思維孤獨

 193所有哲學的思考者都是孤獨的。

 220思考者,要有能力承擔孤獨。

 195好像學哲學的人都會有些怪癖,至於為甚麼會這樣,我也不知道。

196 不符合邏輯的感官經驗,就不能是一種思維嗎?..《金剛經》裡的精義就是不可思、不可議。

195 希臘的柏拉圖時期、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哲學就是在複製一個文化裡所有與思維有關的東西。

196黑格爾「正反合」

不可思、不可議

196 齊克果《恐懼和戰慄》...舊約聖經...這種非人性的動作表現,正好證明了祂不是人,而是神。...中國儒家是不能接受這種違反倫理的事情,而當我們覺得神不像神的時候,是可以反叛祂的。...為甚麼神那麼奇怪,創造了一個完美的世界,卻留下了一個漏洞,暗示人類去背叛祂?

被簡化的思維過程

199 思維是甚麼?我們都有一個大腦,經由大腦去思考很多事物,去推論、推理,最後下判斷,就是思惟。

200 儒家思想影響我們甚鉅,而儒家的主張,如孔子的哲學,常常是一種結論式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個結論,是可以奉為教條的格言,聽了之後不必做太多的思考,照著做就可以了。希臘哲學則恰好相反,把推理的過程、思辯的過程,視為哲學中很重要的一環。我們讀柏拉圖的《對話錄》,在〈饗宴篇〉裡面就針對一個主題...以不同的角度進行討論..是否會有結論?柏拉圖反而不太關心。

200 我們其實不太善於思辯,也很少有機會思辯。...當一個社會裡面,出現很多不同且極端的意見和看法時,就是思辨產生的時機。...兩種結論性的答案:對或者不對,是兩個極端,中間才是思辨的空間。又例如統獨的問題,是台灣最值得思辯的一個問題,可是直到現在,很少看到兩個人好好坐下來,說他為甚麼贊成統一,或為甚麼贊成獨立。我們很少與人進行思辯,只是急著發表結論,當對方的結論和自己不一樣時,就是舉拳頭決定了。台灣在解嚴前,沒有機會發展思辯,人民不被允許思考,..現在可以說了,卻沒有注意別人怎麼說?怎麼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充分地與他人溝通,讓別人知道為甚麼會得到這個結論?結果是,你不接受我的結論就變成我的敵人,演變成對立的狀況。...因為缺乏溝通的耐心,思辯的過程完全被簡化了。

202思維最大的敵人大概就是結論吧!任何一種結論,來得太快的時候,就會變成思維的敵人。

202當我站在台上授課或是演講時,有麥克風、有桌子、有舞台,我的語言就已經具有「暴力性」。所以我會經常檢查自己講話的意識形態,並思考要如何讓講出來的話,不會變成「耶和華的指令」,而讓底下的學生或是聽眾,可以與我一起思辯問題...這麼做不一定會得到好的回應...教育的思維模式怎麼會變得如此簡單?在這麼簡單的思維模式中,學生即使選對了..意義又何在?

處在生命荒謬的情境中

203生命真是既荒涼又荒謬。存在主義非常喜歡談「荒謬」這個字,處於生命荒謬的情境中,就是人們思辯的時機。因為荒謬本身代表著不合理,所以你可以開始思考為甚麼要產生荒謬感?荒謬感從何而來?如何處置這個荒謬感?思辯於是焉開始了。

思維的可能性

205孔子有七十二個弟子,這七十二個弟子應該就是最遵守他戒命的人。可是他們是最好的學生嗎?不一定。我常常會覺得,當我站在講台上,碰到一個對抗的聲音、對立的聲音、懷疑的聲音時,我會很珍惜這個聲音。因為這個聲音非常不容易他同時在幫助我,使這個帶著威權與暴力、站在講台上的角色,多一點彈性,不是單向指令的下達。

205孫中山臨終前,諄諄告誡要「喚起民眾」..他是一個哲學家,不是政客。他不是要告訴民眾對不對、好不好,他要喚醒民眾的思維,他知道若是民眾無法思考,社會的繁榮強大都是假的,都將毀於一旦。可惜直到目前為止,政治人物的選舉,不但不能喚醒思維,還使所有的思維崩潰。解嚴那麼久了,人們關注的焦點,還是只在於他是哪一個政黨或誰應該下台、誰應該道歉。不只是政治人物,包括媒體,媒體常常暴力到不讓人去思考事件過程,就直接下了一個結論。是不是真如我哲學系同學突然講出的那一句荒謬的話:「台灣沒有哲學」,或者,台灣思維的可能沒有完全絕望,只是等待機會被啟發?

熱到頭腦不能思考是島嶼的宿命嗎?

206追求陽光的畫派,如印象派,..追求的是一種「感覺」;可是在寒冷的北國,比如法蘭德斯畫派,就是非常冷靜理性的觀看...北歐人如哲學家齊克果,就是隨時保持一種高度的冷靜

困境讓人生存

207 從思維的角度,我們不會去談孰好孰壞這種絕對的判斷,而是會去思考如何「平衡」?

207北歐社會福利好,許多人自殺..人沒有困難,也就不想活下去了...困境反而會使人生存。就像暴力,如果你做個問卷調查說暴力好不好?我相信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人會說暴力是不好的,可是那百分之零點一的意見,不會因此變得不重要。

疤痕是受傷的標誌,很多原始社會以疤痕為美

208一個完全沒有暴力的文化,最後可能會失去它的原始性。我們不要用到「野蠻」這兩個字,我說的是原始生命衝撞的力量。

209 生命力和暴力德關係是非常微妙的。

與飆車的青少年對話,聽他們談速度,談死亡

209「問問他們為甚麼要在這樣一個空間飆車,速度感的追求對他們有甚麼意義?..人在某個方面被放棄之後,會另外找方法證明自己。

210 如果孩子只是坐在媽媽的車上,被告知:「你不要學他們」這個小孩不會有思維。如果他走出車子,和飆車的孩子對話,思維就產生了。我的意思是說飆車的孩子 應該有機會受更好的教養和教育,而這個坐在車裡的孩子也應該要有一點飆車的生命力。因為它變成兩極了,在兩極狀態之間,愈像中間靠近,思維愈有可能發生。

結論讓思維失去意義

210從極端的兩邊向中間靠近,就是黑格爾說的「正反合」,正與反是兩極,你提出一個最右邊的看法,我提出一個最左邊的看法,最後兩者相合。正反合是一種辯證法,從希臘的邏輯學慢慢演化出來,是我們的教育中非常缺乏的一種訓練,前的教育仍是以考試為導向,而試題上是非題、選擇題愈來愈多,學生不需要思辯,整個教育系統也沒有耐心讓一個受教育的人不立刻下結論。所有的考試都是立刻要有結論的。可是這個結論本身沒有任何意義...思辯的過程是甚麼?就是一個人在做周密的思考前,不會立刻下結論,他會從各種角度探討,在從推論的過程中,整理出自己的想法跟看法。

211相較於儒家的結論式教條,莊子提供了較多的思辨可能。...喜歡玩的人,思辯能力都比較強。...在遊戲裡學習...遊戲的過程非常讓人著迷,最快樂的不再最後解開的時刻,而是思辨怎樣解開的過持裡面。

211給孩子結論不見得不好,可是當結論太過急迫的時候,這個結論就失去了意義。

思維孤獨的來源

213我們的思維沒有辦法進行,有一部份原因是我們在族群與族群之間,劃了一道難以跨域的鴻溝。...因為思維的起點,就是大家對一件事物有「共識」,即使角度不同,但焦點是在同一件事上,而不是各說各話。

214 在台灣,這種現象很普遍,因為角色被限定了,而失去討論的空間。

哲學的起點是懷疑

215哲學是面對現象的思考...希臘所謂的Philosophy,哲學,是「愛智」的意思。熱愛智慧、熱愛思辯叫做哲學,如果你只是讀別人講過的東西,本身沒有思辯,只是繼承或模仿別人的想法,就不能稱之為哲學。因為,哲學的起點是懷疑。

215 如果人人都覺得「理所當然」,它就是一個暴力,而這個暴力沒有思考。

最大的孤獨

216 它可能不是選擇贊成或反對,而是選擇思考。

216所以,我認為思維孤獨,是六種孤獨裡面最大的孤獨。做為一個不思考的社會裡一個思考者,他的心靈是最寂寞、最孤獨的。因為它必須要先能夠忍受,他所發出來的語言,可能是別人聽不懂的、無法接受的,甚至是別人立刻要去指責的。做為一個孤獨者,他能不能堅持自己的思維性?是很大的挑戰。

把自己的聲音變成唯一的聲音

217「子非於,安知魚之樂?」...我們的社會,像這樣的問話愈來愈少,意謂著哲學和思辯愈來愈少。

217通常對立會產生思辯,但台灣社會對立有了,思辯卻無法產生,我們的對立只是為了打敗對方,得到一個一致的結論,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217當我說,解嚴以前沒有思維可言,很多朋友會說解嚴以前至少還有秩序,我不表認同,因為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不叫秩序。秩序應該是大家各自有各自的意見,但彼此尊重。harmonious,和諧,是源於音樂的概念,將各種不同的聲音融合成最美的「和聲」(harmony),而不是只有一種聲音。

新符號是思惟的起點

218思維,不應該是學院裡空洞的理論,而是生活在一個城市、一個島嶼上的人,對一個事件有不同角度的思考。

221每一個時代都會有新的符號出現,可能一樣,可能完全不同,而這就是思惟的起點,

放下成見才能進行思辯

222你的知識就是你思維的阻礙,因為知識本身是已經形成的觀念,放在思維的過程中,就變成了「成見」。

孤獨是思考的開始

223這個社會要有一個從群眾裡走出來的孤獨者,他才會有思考性,因為他走出去,可以回看群眾的狀態;如果他在群眾當中,必沒辦法自覺。...孤獨是思考的開始,可是為甚麼不讓自己孤獨?就像大魯朋友所說,「不要做前面幾個,也不要做後面幾個」。在群眾裡面,我們會很安全;跟大多數人一樣,就不會被發現。

223莊子...爬在爛泥裡的烏龜快樂,還是被宰殺後宮奉在黃金盒子裡的烏龜快樂?..他在思考,也在悲憫這些汲汲營營的人...莊子寧願活著,以他自己的狀態活著,即使別人覺得活著很窮困、很卑微,在爛泥巴裡爬來爬去,卻是他真實活著的狀態。

224大而無用...莊子:「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先回來做自己,然後你對社會的「有用」才有意義。如果你自己都不是自己了,只是被社會機器利用,沒有思考能力的角色,對社會的貢獻只是「小用」。

224追求個人的解放、追求個人的自由、追求個人在孤獨裡的自我覺醒

無法形成思維的台灣

224〈豬腳後現代體類說〉...台灣徒有許多事件(或稱之為「亂象」,亂象是檢察思惟最好的機會),卻無法形成真正的思維...藝術家好像都有一點怪癖,他不會遵守社會的共同規則,藝術家是以其特立獨行的角色或者用肢體語言去做某一種思辨。...會計人員說少掉一隻會少掉甚麼?(我們的社會少掉百分之零點一的意見,又會少掉甚麼?)..藝術家堅持的往往是其他領域的人無法理解的...特立獨行的困難在於只要一點點不堅持,就放棄了。因為這個社會哩,有一個耶和華,一個無形的巨大的權威,你不知道祂在哪裡,如果你希望自己受到耶和華的恩寵,他摸摸頭你就很高興,你自然會開始放棄身上跟祂不同的地方。小說裡的藝術家,當然不懂「無用之用」,他最後放棄了。扮演了領袖要她扮演的角色,從這個時候開始,他那由兩千七百四十一隻豬腳構成的藝術品,喪失了意義。

無人理解的孤獨

229思辨本身並沒有很困難,只要你不把每個問題都變成了是非題或是選擇題。

229對哲學家、思維者而言,所有的「有」意義不大,真正有意義的是「無」...「無」代表的就是讓自己孤獨地走向未知的領域。

230 莊子、老子、蘇格拉底、釋迦牟尼、貝多芬、莫內...登山...《小王子》

231我們的心靈一旦不再那麼慌張地去亂抓人來填補寂寞,我們會感到飽滿的喜悅...生命的圓滿自足。

孤獨圓滿,思維得以發展

232語言的無奈...愈多的語言就有愈多糾纏不清的東西。這個時候更需要孤獨的力量,讓大家沉澱,然後清明。...波平如鏡,水不在最安靜的狀況下,無法反映外面的形象。

232孤獨是一種沉澱,而孤獨沉澱後的思維是清明。

233 忘是另一種形式的沉澱...是一種大智慧,把繁瑣的、干擾的、騷動的忘掉,放空。老子說空才能容...沒有空甚麼都不通,沒辦法通,就沒辦法容。...物質的「空」較簡單,心靈上的「空」恐怕是最難。你要讓自己慢慢地從不怕孤獨,到享受孤獨之後,才能慢慢達到那樣的境界。

233 孤獨一定要慢,當你急迫地從A點移動到B點時,所有的思考都停止。生命很簡單,也是從A點到B點,由生到死。...與孤獨相處的時候,可以多一點思維的空間,生命的過程會不會更細膩一點?

卷六/倫理孤獨

  237倫理..困擾社會的一個議題

 237倫是一種分類,一種合理的分類。...人一生下來,就會被放進一個人際關係網絡中的適當位置,做了歸類。在人類學上,我們會有很多機會去檢查這種歸類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性,或者說他的變化性,當歸類是不合理性的時候,我們會用一個詞叫做「亂倫」。

道德是預設的範圍

327亂倫就是將既有的人際關係分類重新調整,背叛了原來的分類原則,甚至對原來的分類原則產生懷疑,因而提出新的分類方式。

328古埃及皇室為維護血緣而施行血緣內通婚→基因問題→血緣外婚...「倫」和「亂倫」,其實是一直在適應不同時代對道德的看法。..道德對人類的行為,預設了一個範圍,範圍內屬於倫理,範圍外的就是亂倫。

必須度過的難關

239五倫之中最難以撼動的..就是親子之間的倫理

239《封神榜》哪吒..割肉還父,割骨還母..埋伏著一個巨大的對倫理的顛覆..蔡明亮《青少年哪吒》..不是孝道,而是一種背叛,是表現他在父權母權壓制下的孤獨感。

240相較之下,西方在親子倫理上的壓力沒有那麼大。希臘神話Icarus最後變成了悲劇英雄...他想可以飛得很高,如果可以好好地飛一次,死亡亦無所謂...能夠享受做自己主人的快感,死亡也是值得的。

241在傳統的倫理觀中,父權是不容背叛的,我們常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許多政治、企業的家族..演變為不可收拾的包庇犯罪

 241我一直期盼我們的社會能建立一個新的倫理,是以獨立的個人為單位,先成為一個可以充分思考、完整的個人,在進而談其他相對倫理的關係。如果自我的倫理是在一個不健全的狀況下,就會發生前面所說的,家族倫理可能會讓營私舞弊變成合理的行為。剛剛那一句聽起來很有道理的話:「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可能就因為家族裡的私法大於社會公法,恰恰構成社會無法現代化的障礙。

 241孔子碰到過這樣的矛盾..這個「為難」是因為沒有一種百分之百完美的道德...這種為難就造成了上一篇所說的思維的兩極做為一個思維者,他會往中間靠近,而有了思辯的發生如果能不要急著下結論,不要走向兩極,多一點辯證,讓兩難的問題更兩難,反而會讓社會更健全、更平衡。孔子會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他在兩難之中做的選擇,我看了也很感動,因為一個只講法律的社會是很可怕、很無情的社會,而我相信這是他思考過後的結論。我不見得不贊成,但是當這個結論變成了八股文,變成考試的是非題時,這個結論就有問題了,因為沒有思考。

 243道德和法律原本就有很多兩難的模糊地帶,這是我們在講倫理孤獨時所要度過的難關,這個難關要如何通過,個人應如何斟酌,不會有固定的答案。

 活出自己

 243哪吒隱約感覺到那是當時的我最想做的背叛,我不希望有血緣,血緣是我巨大的負擔和束縛。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原罪,是一輩子還不了的虧欠..這個角色在過去飽受爭議,大家不敢討論他,因為在「百善孝為先」的前提之下,他是一個孤獨的出走者。

 243野獸派大師馬諦斯有一幅畫,就是以伊卡羅斯為主角,畫了黑色的身體、紅色的心,飛翔在藍色的天幕裡,四周都是星辰,那是馬諦斯心目中的伊卡羅斯。雖然他最終是墜落了,但他有一顆紅色的心,他的心是熱的,他年輕,他想活出他自己,他想背叛一切綑綁住他的東西…….

 244我們的身體是屬於誰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究竟肉體的自主性,要如何去看待?

 倫理的分類像公式

 244《因為孤獨的緣故》〈熱死鸚鵡〉〈救生員的最後一個夏天〉有很多背叛倫理的部分...這些都不是我們的倫理所能理解的事情,可是正因為有這些只占百分之零點一的冰山一角,才能讓我們看見,原有的倫理是不夠的。

 245任何一種倫理的分類,就像是一道公式,很多人其實是在公式之外,可是因為這是「公認」的公式,大家不敢去質疑它,所以許多看起來沒有問題的倫理都有很大的問題。...他要建立的心倫理是一直存在,卻不容易被發現的事實。它可能就在你身邊,可能就是你的父親或丈夫,可是你不一定會發現,因為這個倫理是被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所掩埋了。

 245然而,當這個社會有了孤獨的出走者,有了特立獨行的思維性,這個倫理的迷障才有可能會解開。

 另一種形式的監控

 246傳統的社區倫理有兩種層面,很多人看到照顧的一面,會說:「你那個時代的人情好溫暖。」可是就我而言,社區所有的事情被監視著,發生任何一件事情就會引起漫天流言耳語。

 247〈因為孤獨的緣故〉書寫在整個社會倫理的轉換階段,人對自我定位的重新調整。..小說裡的「我」分析著公寓裡別人的心理問題,自己卻是處在最大的寂寞之中。...公寓是個奇怪的聽覺世界,樓上在做甚麼,你可以從聲音去做判斷,可是一開了門,彼此在樓梯間遇到,可能只有一句「早!」不太交談,因為公寓裡的倫理是疏遠的。

 251倫理規定他們晚上要睡在一張床上,他們卻沒有任何關係,包括肉體、包括心靈,都沒有。一張床是一個倫理的空間,規定必須住在一起。可是在這張床上要做甚麼?要經甚麼樣的關係?卻沒有倫理來規範。也就是有倫理的空間,但沒有實質內容。

 252性交、做愛、敦倫這三個名詞指的是同一件事情,卻是三種倫理。所以你到底是在性交、做愛、還是敦倫?你自己判斷。這是倫理孤獨裡的一課,你要自己去尋找,在一個倫理空間裡,要完成甚麼樣的生命行為?是慾念、是快樂、是一種動物本能,還是遵守規範?你如果能去細分、去思辨這三種層次的差別,你就能在倫理這張巨大的、包覆的網中,確定自己的定位。

 倫理是保護還是牢籠?

 253她發現他過去所遵守的倫理是被一個巷子裡的人認可的,她要走也不知道要走到哪裡?她根本不是一個「個人」。

 254對一個習慣倫理規範的人,倫理孤獨是一件很可怕、讓人不知所措的事,就像在茫茫大海之上。

 254倫理對她是保護還是牢籠?...她有沒有一個去尋找自我的機會?

 256孤獨的同義詞是出走,從群體、類別、規範裡走出去,需要對自我很誠實,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氣,才能走到群眾外圍,回看自身處境。

 心理上的失蹤

 257布紐爾《自由的幻影》我們一直覺得被綁架才叫失蹤,可是如果你從不在意一個人,那麼那個人對你而言,不也是失蹤了。

 259他所關心的事,就變成她關心的事。─當我們在倫理的網絡之中,很難自覺到孤獨,就是因為我們已經失去自我,而這個自我的失去,有時候我們稱之為「愛」,因為沒有把自己充分完成,這份愛變成喪失自我主要的原因。

 259布紐爾《廚娘日記》...人在某一種寂寞的狀態,會變得非常神經質,敏銳到能看到一些預兆,而使得假象變成真相。

 261在兒童失蹤案發生的時期,一些原本愛孩子的人,看到孩子都不敢再靠近了,怕讓人誤會劉老師突然就從一個慈父的形象,變成了戀童癖。

 一成不變的危機

 262孩子長大離家後,做妻子的覺得該盡的責任已經盡了,便提出離婚有人說,這是因為婚姻有很大一部份是為了倫理的完成,當倫理完成以後,她就可以去追尋自我了。但我覺得應該是在充分地完成自我之後,再去建構倫理,倫理會更完整。

 264所謂「固定」就是一成不變的,凡是一成不變的倫理都是最危險的。我們在這個時代所堅持的倫理,會不會在另一個時代被當成亂倫?人類的新倫理又將面對甚麼樣的狀況?

 先個體後倫理

 264對於倫理的思維,還是要回到絕對的個體,當個體完成了,倫理才有可能架構起來。

 265以個體為主體的倫理,所發展出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都不會變成一種固定的約制、倚賴,而是彼此配合和尊重。

 265現在在台灣,社會局也在做同樣的事,保護孩子不受家庭暴力的威脅,可是你會發現,我們的家庭仍在抗拒,認為「這是我們家的事」,最後就私了─倫已就是私了,而不是提到公眾的部分去討論。構成了倫理徇私的狀況。

 267倫理就是分類和既定價值調整的問題,所以有沒有可能我們把「亂倫」這兩個自用「重新分類」來代替,不要再用「亂倫」,因為這兩個字有很強烈的道德批判意識,而說「人類道德倫理的重新分類、重新調整」,就會變成一個思維的語言。

 268倫理不是一個主觀決定的東西,而是要從很多很多客觀條件去進行分析,得到一個最合理的狀況。如果沒有經過客觀的分析,那麼倫理就只是一種保守的概念,在一代一代的延續中,可能讓每一個人都受傷。

 倫理也是一種暴力?

 268倫理的漏洞,往往就是倫理重整的開始

 269一個渴望倫理大團圓的人,不會讓你發現倫理有漏洞。你看傳統戲劇,最後總是來個大團圓,而這個團員會讓你感動,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無奈的渴望。

 269《四郎探母》為甚麼用大團圓?因為大團圓是一個不用深入探究的結局。可是如果有一個有哲學思維的人,他會把這些倫理道德上的兩難,變成歷史最真實的教材。

 270張愛玲看《薛平貴與王寶釧》就不認同最後大團圓的結局。這個結局好恐怖,面對一個美麗、能幹又掌兵權的公主,你可以活幾天?

 271你渴望大團圓嗎?還是能揭發一些看起來不舒服的東西?儒家的大團圓往往是讓「不舒服的東西」假裝不存在。..這時候倫理有可能揭發出一些真相嗎?我們要粉飾太平地只看大團圓的結局?還是要忍住眼淚,忍住悲痛,去看一些真相?

 271倫理不總是那麼美好,倫理缺憾的那個部分,以及在倫理之中孤獨的人,我們要如何看待?

 倫理與個體,孰重孰輕?孰先孰後?

 271即使我們與最親密的人擁抱在一起,我們還是孤獨的,在那一剎那就讓我們認識到倫理的本質就是孤獨,因為在親密的人際網絡,也無法將人與人合為一體大團圓的文化是讓我們偶爾陶醉一下,以為自己找到了另一半,可是只要你清醒了,你就知道個體的孤獨性不可能被他者替代了。但不要誤會這就沒有愛了,而是在個體更獨立的狀態下,他的愛才會更成熟,不會是陶醉,也不會是依賴。成熟的愛是倚靠而不是倚賴,倚靠是在你偶爾疲倦的時候可以靠一夏,休息一下,倚賴則是賴著不走了。

 272當我們可以從健全的個體出發,倚靠不會變成倚賴,倚靠也不會變成一種常態,因為自己是可以獨立的,不管對父母、對子女、對朋友,會產生一種遇到知己的喜悅,而不是盲目的沉醉,如此一來,所建構出來的倫理也會是更健全的。

 打開自己的抽屜

 272倫理孤獨是當前社會最難走過的一環,也最不容易察覺,一方面是倫理本身有一個為大的掩護─愛,因為愛是無法對抗的,我們可以對抗恨,很難去對抗愛。然而,個體孤獨的健全就是要對抗不恰當的愛,將不恰當的愛做理性的分類紓解,才有可能保有孤獨的空間。

 273西方心理學會主張,要把心裡的抽屜全部打開,心靈才會是開放的,可是我覺得個體是可以保有幾個抽屜,不必打開;就像我在寫作畫畫的過程中,是不會讓別人來參與,我覺得這樣才能保有創作的完整性,得到的快樂也才會是完整的。同時,我也尊重他人會有幾扇不開啟的抽屜。一個不斷把心神精力用在關心別人那些不打開的抽屜的人,一定是自我不夠完整的人,他有很大很大的不滿足,而想用這種偷窺去滿足。

 273這個社會需要把這種偷窺性降低,回過頭來完成自己。可是我們回顧這幾年來媒體新聞的重大事件,都是在想著打開別人的抽屜,而不是打開自己的抽屜,而且樂此不疲,這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

 273我開始在想,我自己有幾個沒有打開的抽屜,裡面有甚麼東西?...這種孤獨很圓滿,我在凝視我自己的抽屜,這個抽屜可能整理得很好,可能雜亂不堪,這是我要去面對的。

 274我相信,一個真正完整快樂的人,不需要借助別人的隱私來使自己豐富,他自己就能讓生命豐富起來。

 在破碎重整中找回自我

 274沒有思維的倫理很容易變成墮落,因為太習以為常。

274Pier Paolo Pasolini《美狄亞》《十日台》《索多瑪的一百二十天》...會覺得毛骨悚然..背叛美學..Pedro Almodovar《我的母親》..完全就是倫理的顛覆,可是裡面有種驚人的愛

275我自己在AlmodovarPasolini的電影哩,可以完全撕裂粉碎,然後再回到儒家的文化裡重整,如果不是這個撕裂的過程,我可能會陷入「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危險之中。任何一種教育如果不能讓你的思維徹底破碎的,都不夠有力量;讓自己在一張畫、一首音樂、一部電影、一件文學作品前徹底破碎,然後再回到自己信仰裡重整,如果你無法回到原有的信仰裡重整,那麼這個信仰不值得信仰,不如丟了算了。

275期盼每一個人都能在破碎重整的過程中找回自己的倫理孤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