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部電影的故事不是真實的(莎士比亞好像是同性戀),但聽說這片的文化背景考據的很嚴謹,把十六世紀的劇場生態跟生活樣貌呈現的很真實。

一樣先來看一下劇組:
Joseph Fiennes as William Shakespeare
Gwyneth Paltrow as Viola de Lesseps
directed by John Madden
written by Marc Norman
playwright Tom Stoppard

這部片真的是一部很好看的片耶~會想再看第二次,也想看英文版的好好琢磨一下它的台詞,最近在讀〈Othello〉,就覺得古時候的英文好可愛,有很多有趣的誇飾或比喻,一些詞彙的用法也跟現在不太一樣,蠻有意思的。

就背景論的話,還蠻有趣的,可以看到塞滿人的劇場,木製的小舞台,當時劇場的生態,傳道士在街上大聲疾呼,伊麗莎白女王出場時的整個氣場,還有最後有一幕很可愛,就好像如果有女士要經過的地上髒髒的,英國紳士就會脫下自己的外套鋪在地上讓女士踏過,當伊麗莎白女王要走回馬車上時,前面有一灘水窪,她停了一下,看著周圍的男士,但他們好像還沒意會到,伊麗莎白女王就很不耐直接踏進水窪,這時十幾個男士才意會到全部把外套鋪在地上,伊麗莎白女王說“too late, too late”哈哈,沒想到真的會這樣,感覺英國紳士跟日本武士很像,都有一套潛在的自尊、氣質與規範。


這部電影的男女主角顏值都頗高,而且他把英文書寫體寫得好美喔,不只線條勾勒還有粗細變化,寫完後好像是把羽毛筆插進一顆水果(以免乾掉?),還會在寫完的字上撒一種像粉的東西(可能可以讓墨汁快點乾),也看到一個作家的生活好像真的很需要靈感呢,一個足以激盪他心靈的繆思。

當Viola跟她奶媽傾訴對愛的想像時,有一些感觸,會不會就是因為她在這樣一個優渥的環境生長,自然就會看輕物質錢財,而追求心靈層次,但好像也不能這樣說,因為還是有很多千金大小姐一心追求虛浮榮華。如果未經歷過物質缺乏的生活,可能也不會知道自己耐不耐得起吧,但還是有可能可以克服的,就要看自己對愛情或心靈的信念是否能堅持下去。在她被安排的婚姻中,感覺到一個時代中的女性或階級的宿命,好像真的逃不掉,就算她很勇敢追求了自己的夢想,但最後還是必須向現實低頭,總覺得Viola嫁給Lord Wessex不會很幸福,因為Lord Wessex根本就沒有看到也沒有好好珍惜Viola的好,只是要錢又愛面子而已。

我覺得Viola的奶媽好可愛,真的是很懂也很愛Viola的一個婦人,在Viola跟William偷偷在房間翻雲覆雨時,奶媽還故意在門口用力地搖搖椅,以免宅裡其他僕人起疑,最後還幫助Viola逃跑去看〈Romeo and Juliet〉 XD

在William跟Viola的愛情故事中,他們兩個真的是心靈很相通啊,他們根本就是用劇本來對話,但不知道在面對劇本或愛情以外的事時情況會如何XD是一段很激烈的愛情啊,但我在想“他們很不可能真的在一起”的這個因素,在這個愛情故事中到底是產生加強還是抑制效果,我個人認為會是加強的,第一,因為很不可能真的在一起,所以在一起的每一個時刻就如夢一般的美好,在一起的時刻因為離別的恐懼很更加甜蜜,通常比較不會去多想或討論比較現實的問題,而是沈浸在當下的戀愛感受中,第二,在這段愛情中,可能所追求的已經不是單純這個人或是愛情本身了,可能自己對體制、傳統的反抗心情也摻雜在其中。但老實說,討論這些意義不大,本來愛情就不是一件很單純的事情,反正喜歡上了就是喜歡上了,可能在遇到問題時如何溝通解決、怎麼處理這段關係或如何好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才是重要的吧,最後礙於現實還是分開,真的蠻遺憾的,希望他們都還是能開心。


戲跟真實人生的呼應在這部電影裡呈現的挺鮮明的,感覺更抓到了一點為什麼戲劇或文學會被人們需要,它抒發出的可能是人心裡連自己都沒有意會到的情感或嚮往吧,在現實生活遇到的種種瓶頸,在戲中或許能得著一個完美的解答或是感到被同理。在演員的排戲過程中,也看到一句台詞是如何地被賦與生命,很動人,尤其是最後〈Romeo and Juliet〉克服種種困難而搬上舞台演出時,感覺台上的人跟台下的人是一起被這齣戲劇巨大地感動的,我真的好喜歡這種戲劇呈現的方式,樸實的木造舞台,沒有浮華的特效或道具,而是用生命演出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眼神、表情,這樣的力道直直打進人內心的深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