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問題

常態分班和能力分班為什麼會是一個讓台灣社會爭論的問題?而解法是什麼?

長久以來,要「能力分班」還是要「常態分班」在台灣一直爭論不休,要能力分班的人主張因材施教,要常態分班的人主張有教無類,但不論「有教無類」或「因材施教」,其背後「帶好每一個學生」的目標是一樣的,反思這好幾十年,「帶好每一個學生」這個被所有人掛在嘴邊的教育理想被達成了多少?在制度的改變下,真的有比較好嗎?

為甚麼常態分班和能力分班會是一個讓台灣社會爭論的問題,我認為是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的差別待遇,在法定常態分班前,是很明顯的好班跟放牛班,法定常態分班後,變成是巧立名目的特殊班跟普通班。而這差別待遇可能也是市場機制的下場,因為學校要生存要招生,但家長或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還是比成績、升學率,而忽略了每個孩子的獨特性,所以較特別的孩子就算在常態分班的班級裡,常常還是被放棄的一群。

其實我認為不管常態分班,還是能力分班,重點應該還是態度,校方的態度,家長的態度,學生自己的態度。在台灣能力分班,是把最好的資源、老師都調去資優班,在芬蘭他們是把最好的資源、老師拿去給最需要幫助的那群人;台灣學校看的是榜單最高的那一群,芬蘭學校重視的是每一個人。沒有一個人應該被放棄,尤其是在學校;沒有所謂的好學生與壞學生,只是每個人性向天賦不同,因此需要的也不同。其實"能力分班"這個名字也不太好,每個人學習步調本來就有快有慢,也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無關乎能力好壞。

我比較支持的做法是平常常態分班,科目能力分班,例如英文、數學...等學科都依難易度有ABC班,個人因擅長科目不同上課時可以各適其所,而平常相處也可以跟不同人互動,不斤斤計較於成績,而是看到每個人的不同以及專屬自己的天賦才能。

文獻回顧

閱讀了陳之華寫的《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芬蘭中學生成績高低程度的落差只有4.7%,但美國學生的差距卻是29.1%,足足是芬蘭的六倍,聯合報《教育M型化比財富M型化的危機更大》顯示出台灣成績高低落差也是很嚴重。芬蘭的教育理念是不放棄任何一個人,因為「小國如我,不能容許社會上出現學習落差與失衡」,所以他們對於比較不能適應多數人遊戲規則的學生,特別設計課程陪伴他們成長,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方式。

陳之華在親子天下雜誌中的文章《常態分班,怎樣做更好》中更具體的描述芬蘭常態分班的方式"芬蘭各校普遍採取彈性的班級內再分組措施。這項分組並非以學生的能力來做分野,而是依不同的課程內容,以更彈性的組合來調整課程。所以老師有機會關照學習情況不一的學生,依據個別需求,在適當的課程時間給予必要的協助。這項從彈性的班級再劃分成小班,甚至個別輔助的機制,儘可能使大多數學生保持學習的動力和興致。"發現跟我的想法還蠻吻合的。

上網查了現行規範編班的法條”國民教育法第十二條於九十三年九月一日修正公布,依該條第二項規定: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各年級應實施常態編班;為兼顧學生適性發展之需要, 得實施分組學習;其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由教育部定之。發現其實這方法其實早已成為法條了,所以教育長官們不是不知道,只是在校方執行面還是落差很大,所以解法可能是其他層面了。

研究結果

常態分班和能力分班為什麼會是一個讓台灣社會爭論的問題?

還是想說是那顆「教育的初心」,好好帶每一個學生的初心,但其實每個決定當老師的人,一定是有那份熱情的,是甚麼讓它慢慢被磨耗掉,其實有很多社會結構跟價值觀上的問題。

《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一文中,有一段讓我很感動,"話題談到老師「自由度」與「被尊重」程度的時候,「如果教育體制度老師有評比、考核的話,那會是種甚麼情形?」我問起。「我們可以向你保證,那芬蘭的教師必定集體罷工─大家不幹了!」想不到,這兩位髮髻泛白的資深教育人士,靜是如此斬釘截鐵,搖著頭很酷的大聲說著。「真的嗎?為甚麼呢?」]我驚訝的問。「如果一個社會體制對自己教師的最基本信任都沒有的話,那還談甚麼教育呢?」他們中氣十足、異口同聲的說著。接著兩位教授此起彼落的述說著,他們當年在教學時,所想的都是如何善待學生、怎樣教導才對學生最有益處,從來不是為了要讓學生,或自己的教學成果拿第一,他們壓根沒想過要「爭第一」、「搶第一」。「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盡其所能的,去教導我們所知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如此而已」"

當然我也不敢說台灣就適合沒有教師考核、評比的制度,不過當你今天用同樣的標準去比較不同老師帶的不同班級時,老師們有耐力或毅力為學習較緩慢或特殊的學生們堅持下去嗎?

當每個家長還是一味要求成績,不管孩子性向如何只要成績夠就鼓吹其往醫科、法律發展,靈魂的獨特性被抹平了,人沒了生命的熱情與動力。其實在這樣的社會下,受害者真的不只是成績表現較低落的一群。當我們今天還是用成績、工作薪資去為每個人貼標籤時,不管是能力分班還是常態分班,都會有被犧牲的一群孩子。

為甚麼這兩個制度一直爭論不斷,是因為不管哪個制度都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問題。

而解法是什麼?

        解法是要重視個人的獨特性與價值,這看起來很攏統,也的確是蠻攏統的,但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探尋自己的生命熱情,將自己盡情地燃燒放亮,這不只會照亮自己,也會照亮身邊的人,鼓舞身邊的人活出自己生命美麗的樣貌,在與別人相處時,也要好好用心相處,看到每個人是這麼的獨特美好。

        我現在是牙醫學系二年級,其實在求學的過程中時常限在迷網矛盾當中,因為當初也是成績夠就選了牙醫學系,但是我從來沒有放棄探尋認識自己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學自己想學的東西,我也越來越清晰我對教育這領域的熱忱,在朋友的介紹下進入了台大的青樹人社,即將跟一群對教育也有熱忱的夥伴們一同燃燒。

        教育其實無所不在,不管是在哪個職場,都可以將生命的熱情感染出去,讓大家漸漸發現不是只有成績好、薪水高的人才是成功的,讓大家漸漸發現找到心中熱情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上帝創造的每一個人都是他所愛的,都是獨一無二且寶貴的。

這會是一條很長的路,但我相信當我們開始肯定自己也肯定他人的生命價值,台灣就不會一直無止盡地在「常態分班」、「能力分班」的問題上打轉,學校也會漸漸看見那道盼望的曙光。

最後分享一首歌給大家:你是為了接受主愛被揀選的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